Share
Back to Top
淺談登山安全——建立正確的登山心態與工具應用
  • Hikingbook 編輯部
  • {{ post.formattedUpdatedTime }}
  • 20580

淺談登山安全——建立正確的登山心態與工具應用

登山是有風險的活動,尤其在「人為因素」——輕忽、準備不足、迷途、誤判——是近年來山域意外的主因的情況下,當我們探討如何降低山域事故、增進登山安全時,其實應首重於降低人為因素造成的意外,從控制可預期的風險下手,才能真正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的。
{{ $t('tableOfContents') }}

臺灣是個年輕而多山的島嶼,有將近八成的土地都是山域,合計超過兩千三百座山岳,更有 269 座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。如此特殊的地理環境,可說是得天獨厚。近幾年來,隨著登山活動風氣日盛,愈來愈多人喜愛、也嚮往親近山林;根據國民健康局的資料推估,臺灣登山健行人口約有 500 萬人(佔總人口約 22%),曾經攀登 3,000 公尺以上高山的人口約有 50 萬人,而經常登高山的人口約為 3 至 5 萬人(註一),並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。在離城市較近的郊山步道上,每逢假日,也可看到更多人選擇走入戶外,體驗自然山林之美。


遺憾的是,隨著登山健行活動日益熱門,山域事故、山難事件卻也隨之頻傳。今年七月,在南插天山才剛發生一起迷途失聯山難,雖出動大批人力搜救,卻仍無法挽回寶貴的性命。翻開過去山難搜救的歷史,每一次的搜救任務,都必須動員龐大的人力與資源,且因受限於天候、地勢等外在因素,有時可能還是遺憾收場。


如何避免下一次的憾事發生?預防勝於治療


分析 1982 - 2005 之間的山難意外,其中人為風險因素(失蹤、迷途、誤判、墜落等)就佔了五成以上的的原因(註二)。而根據 2017 年 4 月份《消防月刊》的統計,近十年來( 2007 至 2016 年),共發生了 1,882 件山域事故,受援人數達到 3,662 人,其中有 211 人喪生。以 2015 與 2016 年為例,「迷途」與「失聯」就分別佔了山域事故原因的 46.2% 與 42%,幾乎佔了事故的一半。


當我們說「登山是有風險的活動」時,一般人可能比較容易想像的是:在山區因為天氣變化莫測、路徑危險,因此發生意外的機率較高;但以統計資料來看,其實因「天候惡劣」因素而導致的意外所佔的比例其實是連 5% 都不到的,反而「人為因素」——輕忽、準備不足、迷途、誤判——才是最大宗的原因。因此,當我們探討如何降低山域事故、增進登山安全時,其實應著眼於降低人為因素造成的意外,從控制可預期的風險下手,才能真正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的。而其中,加強預防迷途的發生,更是首要任務。




建立正確的登山心態:登山前、中、後的階段整合與登山工具的應用


在網路資訊尚不發達的年代,如果想去爬山,通常會參加登山社團的活動(如登山協會或大學的山社),在比較有組織性的團體裡,通常有領隊帶隊、也可以接收到比較完整的訓練與經驗傳承。而近年來,隨著網路的發達,讓資訊取得的門檻大幅降低,有興趣想爬山的人,只要上網搜尋,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許多相關的資訊,加上許多步道交通方便,開車或大眾運輸都可到達,讓很多人把爬山當作是一般的郊遊,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就出發,自然提高了發生意外的風險。


因此,若要討論如何避免迷途發生,就必須要先從建立正確的登山心態開始談起。所謂正確的登山心態,其核心就是理解「登山是風險管理的運動」,並將這樣的觀念,延伸並實踐於登山歷程的前、中、後,最後形成一個持續的正向循環。實踐的方式,則有賴於適當的工具運用;拜數位科技發展所賜,軟硬體不斷在進步,讓許多登山服務因應而生,若能正確使用,確可大幅降低人為因素所導致的風險與意外。以下將分別說明在登山前、中、後這三個階段中,正確心態的建立與登山工具的應用。


【登山前】評估與規劃

心態建立:充分評估、理解欲前往的路線,並做好妥善規劃與準備。

使用登山工具 / 服務:登山紀錄資料庫、路線規劃工具。


登山前的準備,可以說是確保登山活動安全的根本,卻也是許多人最容易輕忽的部分,尤其容易發生在熱門、或是網路上瘋傳的路線(如今年討論度很高的聖母山莊步道),美麗的山林畫面、自我挑戰的誘因,讓許多可能並不熟悉登山活動的人也慕名前往,卻未做好相應的準備。


正確的心態,包含以下面向:

1) 充分評估欲前往路線與自身體能的適配度:善用登山紀錄資料庫(網站、旅遊書、登山導遊專輯),查詢過去的路線紀錄,理解路線的基本資訊(里程數、行走時間、高度起伏),以判斷自己的體能與技術是否適合前往。

2) 做好妥善規劃:撰寫「登山計劃書」,並確定此次同行的隊友都充分理解行程安排。一份完整的登山計劃書,涵蓋了行程的 4W1H:去哪裡(where)、跟誰去(who)、去多久 / 何時去(when)、如何完成(how)、帶什麼(what)。詳細的內容與範本請見「登山計劃書完整教學」。

3) 行前準備之必要性:理解路線所需的體能、裝備、技能、知識要求,並提早開始準備。例如:若計畫攀登百岳,則對於高山的裝備需求(衣物、炊食等)、高山症的認識與處理等面向,都應該是準備的方向。


【登山中】判斷與記錄

心態建立:透過定位服務確認自己是否走在預計的路線上,並在定點(岔路、中繼點)做登山紀錄。

使用登山工具 / 服務:無線電、衛星電話、智慧型手機(內含衛星定位接收晶片)、記錄行程工具(如:手機 APP)、求生裝備(如:刁山小包)。


臺灣山區的地形常常複雜多變、且中低海拔林相變化大、加上多雨導致路況易變動,都是造成容易迷途的原因。在登山活動的期間,要確保自己走在正確的路線上,除了需要對路線的了解以外(事前的準備工作),更需要在行走時透過衛星定位,搭配手機的離線地圖,確認自己的當前位置,若有走錯路的狀況也能盡早發現。


傳統的紙本地圖搭配指北針,是最基本的認路方式,但學習的門檻高、使用上又有諸多限制(天候不佳、視野不佳都不能用),因此若要依賴這個工具來辨位,恐怕對一般人不太友善。相較起來,智慧型手機普及率高,只要事先下載好離線地圖,在山上沒有訊號時,也能透過衛星定位確認路線,正確使用的話,是很方便的工具。當然,若想要更進階、完整的通訊,應另外準備無線電、衛星電話等通訊設備。


目前在 iOS 或是 android 系統上,都有可以下載離線地圖並記錄登山行程的登山 APP,如 iOS 系統的 Hikingbook、登山客,以及 Android 系統的綠野遊蹤、Oruxmaps 等。登山紀錄可以分為航點紀錄軌跡紀錄,前者是在定點(例如:岔路、三角點、山屋營地等)以圖片及文字記錄該點的特徵、座標、描述細節等,後者則是透過衛星定位,記錄登山者實際走過的軌跡。這兩者中,航點紀錄尤其是重要的,因為在記錄當下,會讓自己主動去留意周遭的地形與路線,加深印象,而這些航點通常也是行程中重要的中繼點(check point),對行程的掌握度會更高,也會增加行程的豐厚度。


建立記錄的習慣,除了事後可供參考以外,在登山活動期間,也可作為回程的比對的依據,尤其是在下山遇到岔路口的時候,可以幫助判斷是否走在預計路線上,對於預防迷路,有一定程度的幫助。


【登山後】檢討與回饋

心態建立:下山後檢視紀錄,作為日後活動的改善依據;分享至登山社群,讓自己的紀錄可以幫助更多的山友安全登山。

使用登山工具 / 服務:紀錄彙整工具、登山社群平台。


下山後,可以彙整此次活動的紀錄,並比對計劃書上的預計行程與實際行走狀況間的差異,以檢視是否在規劃上有可以改進的地方、或是在現地有發生哪些人為導致的問題,是未來可以避免的。這樣的動作,有助於改善下次活動的規劃、也讓自己更加理解自身狀況,是否在體能或技術上有特別需要補強處。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,達到「持續的正向循環」。


此外,很多人下山後喜歡分享山上的美景照片,但如果只有照片就有點可惜了,因為每一次的登山活動紀錄與經驗,都可以是未來想走同一條路線的人的參考資料,若可以將行程的各項細節分享到登山的社群平台(如:社群網站、部落格),並提供 GPX 檔案下載,將可以幫助更多的山友做出適當的規劃,進而帶動正面的回饋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使用 Hikingbook App 記錄的行程,只要在行程結束後進行同步,便可直接彙整紀錄並上傳至網站,節省整理的時間,非常的方便。


結論


綜上所述,若能建立對登山完整歷程的正確心態,將能使我們每次進行登山活動時,都像是執行一次 PDCA 的流程,透過「計畫 - 執行 - 查核 - 行動」的循環,持續改善與精進,讓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更全方位的登山人,做好登山的風險控管,共同促進登山安全的推進。





註一:李再立,〈登山產業作為運動產業的發展—兼談體育法的修訂〉, 2017 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,2017。

註二:簡銘昰,《臺灣歷年山難事件形成原因與風險管理之研究》,國立台灣體育大學碩士論文,2008。


【參考資料】

簡銘昰,《臺灣歷年山難事件形成原因與風險管理之研究》,國立台灣體育大學碩士論文,2008。

蔡繁燈,〈登山安全—手機衛星定位運用及政策推廣方法〉,2017 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,2017。

李再立,〈登山產業作為運動產業的發展—兼談體育法的修訂〉, 2017 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,2017。

蔡志展,〈開放科技輔助登山報備計畫〉,2018 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,2018。




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嗎?歡迎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!

加入 Hikingbook 粉絲團,獲得更多正確登山知識!


Spotted an error?
Let us know

Explore Similar Topics

You may also like

Popular